與蘇寧大刀闊斧地向互聯網零售轉型不同,國美在電商的發(fā)展上相對保守,盡量不跟風燒錢。王俊洲認為,電商是拿著投資人的錢揮霍無度,并問“你能虧出一個未來嗎”。在被質疑“不重視未來業(yè)務”時,國美老板娘、黃光裕夫人杜鵑也說,不是未來的事不重要,但為什么不先做好眼下的事呢?
審慎發(fā)展線上業(yè)務
國美是如何提升線下門店的銷售和盈利的呢?
老笑始終堅定地認為,人是實體的,生活是實體的,實體零售永遠都會有強大的生命力,電商永遠不可能消滅線下零售。
聚焦主業(yè)
蘇寧高調宣布向互聯網零售轉型時,各路專家學者、各種評論喝彩聲一片,在為蘇寧叫好的同時,人們也不忘看衰國美,有人甚至認為國美已經“跟不上趟”了。
那時,人們有理由為國美擔憂:2012年,國美銷售僅478.67億,虧損卻高達5.97億。這一年,蘇寧的財報全線飄紅,營收983億,盈利26.82億。
但僅僅在1年之后,形勢發(fā)生逆轉:2013年,國美銷售收入564.01億,增10.38%,凈利8.92億,劇增222.53%。而蘇寧總收入1053.4億,微增7.19%,凈利3.66億,猛跌86.32%。
這時,有評論認為,蘇寧是在轉型的陣痛期,國美雖靠線下贏得一時,卻會輸掉未來。
但形勢的發(fā)展繼續(xù)出乎人們的意料,今年上半年,國美收入291.2億,增7.4%,利潤6.9億,增長115.2%,線上交易額同比提升53.7%,而蘇寧總收入為511.6億,降7.9%,虧損7.49億,線上收入下降22%。
于是有人改口稱,國美是“零售業(yè)轉型的另一范本”。當然,質疑的聲音也還有,如有人就說國美擅長的是“過去的業(yè)務,不是未來的業(yè)務”。
國美、蘇寧未來會如何演變不得而知,也不好憑空預測,但至少在現階段,國美已迎來了“冬天里的春天”,而蘇寧還在虧損的泥沼中掙扎。
這年頭,企業(yè)能活下去、賺到錢才是真本事、硬功夫,否則,你就是把新概念叫得震天價響,把各種噱頭炒到爆鍋,也是枉然。畢竟企業(yè)是活在當下,沒有誰能先知先覺,能看清5年、10年之后甚至更遠的趨勢,也只有活過今天,才有未來。
閑話少說,回到正題:實體零售應從國美轉型中得到哪些啟示和借鑒?以老笑近年來斷斷續(xù)續(xù)、并不深入的關注與思考,似有以下幾個方面:
如今經濟下行,電商沖擊,市場不景氣,零售行業(yè)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,有人就思謀著干點別的。如果企業(yè)經營得好,尚有余力,自不妨量力跨界,搞搞多元化經營,既可化解風險,又能擴銷增收。但如果主業(yè)經營不善,再將有限的精力、財力投向別處,那就會加重危機,加速衰敗。
有些人可能認為,自己的不熟悉的領域是容易的、好做的,其實不然,除了那些壟斷行業(yè)外,各行各業(yè)都競爭充分甚至過度,沒什么行當可以隨隨便便成功,賺錢都是艱難的。
國美轉型可供學習借鑒的第一點就在于它對主業(yè)的專注與堅守。其實與百貨、超市等零售行業(yè)相比,電器由于標準化程度高,受電商的沖擊更大。但國美還是心無旁騖,專心做電器連鎖經營,致力于持續(xù)提升專業(yè)化經營水平,數年堅守終有回報。
反觀蘇寧,跨界的動作太多,頻次太高,一會兒是互聯網金融,一會兒是移動轉售業(yè)務,一會兒戶外運動頻道,一會兒進入眾包領域,雖然看似做了很多努力,也推動了股價上漲,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,其實與主營業(yè)務關聯不大。雖然緊跟時下熱點,不斷創(chuàng)造概念,玩弄營銷,吸引了眼球,贏得了喝彩,但喧囂過后,于銷售增長、盈利提升并無幫助。
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,對實體零售企業(yè)來說,在當前困難的情況下,尤其應靜下來,沉下去,專心專注,做好主業(yè)。對絕大多數企業(yè)來說,主業(yè)是企業(yè)的立身之本、利潤之源、發(fā)展之基,如果主業(yè)跨了,旁門左道的東西再多,也是沒用。
穩(wěn)健轉型
對每個企業(yè)來說,轉型都是必然的、必須的,沒有轉不轉的問題,只有怎么轉的問題,而且早轉比晚轉好,主動轉比被動轉好。市場變了,消費者變了,任何企業(yè)都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。
但轉型應有明確的方向,有合理的節(jié)奏,不能指望一步到位,一蹴而就,因為市場太復雜,變化太變,誰也不敢說自己的轉型設計就無懈可擊,它還存在一個不斷修正、邊改邊調、不斷完善的過程,使其最大限度地貼近市場、貼近顧客、貼近實際。
船大難掉頭,特別是對國美、蘇寧這樣的行業(yè)巨頭來說,轉型更為困難。1500家以上的門店,十幾萬員工,任何戰(zhàn)略布局和調整,都需要從思想、組織、制度、流程去推動,這既是巨大的挑戰(zhàn),也面臨很大的風險,帶來的震動也可想而知。彎道超車早被證明是不可行的,特別是國美、蘇寧這樣的“滿載重卡”,轉變中如跑得太快,稍有不慎就可能車毀人亡。
老笑雖然對張近東擁抱互聯網的決心和魄力非常欽佩,但總感覺蘇寧的轉型有點問題,一方面它太激進,推進的速度很快;另一方面似乎有很大的不確定性,戰(zhàn)略布局顯得比較隨意,概念性的東西太多太雜,缺乏全盤考慮、整體思維、頂層設計,什么眾籌、眾包、智能硬件等等,給人的印象是什么熱絡就跟風搞什么,似乎連張近東自己也沒有想清楚的東西,就迫不及待地推行,戰(zhàn)略布局太寬泛、太龐雜,不僅一線員工很難跟進,就是中層管理也未必都能理解。即使張近東等高層考慮周全妥當的東西,也還需要留出一定的時間給執(zhí)行層面理解、消化和吸引,否則,無法落地的轉型是非常危險的,任正非也說,如非有利于客戶,創(chuàng)新是有害的。(原話記不清了,大意如此。)
而且,轉型的本質是企業(yè)經營方向、發(fā)展策略、管理制度與流程的調整與變革,雖然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設計好,按照預定的“劇本”去走,但也應該有一個深思熟慮的整體規(guī)劃,有落實的路線圖、時間表,轉型的思路一旦確定,就應該扎扎實實地按照既定節(jié)奏推進。轉型中當然也可能調整,作一些改變,但也不應朝令夕改,什么誘惑搞什么,在別人屁股后面跟風跑。還有一點,轉型說到底是企業(yè)內部的事,似無必要對外大張旗鼓地宣傳炒作,將企業(yè)的“內政”置于閃光燈下。
兩廂對照,我覺得國美的轉型目標明確得多,務實得多,也低調得多,就是靜下心來改造供應鏈,提升線下門店,主攻二線市場,先線下后線上,順序明確,節(jié)奏穩(wěn)健。而蘇寧的轉型則給人云山霧罩之感,弄不清楚想不明白它到底想干什么。非常重要的一點,轉型雖然要付出代價,但也不必然意味著營收、盈利、線上、線下“四降”,這一點,或值得蘇寧反思。
深耕門店
線下實體店是零售企業(yè)的財富而非負資產,是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優(yōu)勢而不是轉型包袱,零售企業(yè)轉型的重中之重,就是要深耕線下實體店,提升單店的集客、營收、盈利能力,特別是要做足實體店最大的優(yōu)勢——體驗的文章。
無論是國美還是蘇寧,線下收入都占據企業(yè)營收的大頭,蘇寧占比是16%,國美沒有公布線上收入,預計還要低一點。因此,企業(yè)轉型如果重線上輕線下,無疑是本末倒置、主次不分。
電商很兇猛,但從全國來看,今年的市場份額預計不會超過15%,線下零售依然是絕對的主力。老笑有時候很納悶:為什么很多實體零售企業(yè)就焦慮了、彷徨了、坐不住了呢?王健林與馬云的“億元之賭”眼看就要贏定了,為什么中途就要放棄了呢?
有些人可能從不在網上購物,但絕對沒有人可以從不在線下消費。一般來說,人們的消費行為往往具有“雙重性”,有時在網上購物,有時在實體店消費,越來越多的是一種“復合型”消費。關鍵是實體店要把握好線下的消費需求,你有好的商品、適合的價格、滿意的服務、不斷翻新的體驗,就一定能吸引消費者,也一定有增長和發(fā)展的空間。
老笑很欣賞國美的轉型思路,那就是聚焦線下門店,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實體店的精耕細作上,以消費需求為導向,以盈利為核心訴求,通過向產業(yè)鏈的上下游延伸,打造強勢產業(yè)鏈。
老笑對空洞的戰(zhàn)略興趣不大,更欣賞的還是國美精耕線下門店的具體策略,以下是我歸納提煉的幾個方面,當然,與實體零售業(yè)關聯不大的不在關注之列。
第一,包銷定制,突出低價與特色。
國美通過介入上游產業(yè)鏈的方式掌握定價權和主動權,突出差異性,高性價比。如15個型號的電視機,有3個是熱銷型號,國美就通過包銷定制或大規(guī)模采購等方式,讓這3個型號保持價格競爭力,這3個熱銷型便宜,顧客就會以為國美的電視機都便宜。同樣的策略應用到空調、洗衣機、微波爐等類別,給人的感覺就是國美所有的類別都比競爭對手便宜。
據說這是王俊洲深入研究沃爾瑪、寶潔的供應鏈的心得,目前國美的自采率已達32%,2017的目標是50%。
我覺得這一策略給零售企業(yè)的啟示有二:一是它有些類似于百貨業(yè)的自營,通過自營可以破解同質化,突出差異性,提升盈利水平;二是與同行競爭不必面面俱到,“一刀切”的低價,關鍵要抓住顧客痛點,通過拉低競品的價格來贏得顧客,打擊競爭對手,而沒有必要整齊劃一,全場降價。
當然這里面也有兩個難點:一是自營雖然好處很多,但沒有專業(yè)的采購人員就不可能推進,百貨店的品類和商品更豐富龐雜,難度也更高,不可能大面積快速推進,必須組建專業(yè)的團隊逐步深入。此前可通過深度聯營介入到商品的管理,逐步建立數據庫;二是“田忌賽馬”式的競爭,你得有上馬、中馬、下馬,也就是有自己的獨有品牌、優(yōu)勢門類或強勢品類,如果跟競爭對手完全雷同,那就幾乎沒有高毛利的類別。
老笑覺得國美還可以更進一步,通過自己的設計或創(chuàng)意,利用上游家電生產廠家過剩的產能定制貼牌,走小米式的發(fā)展道路,這個會產生更高的性價比,更大的差異化。
第二,精細管理,控制成本,提升效率。
在發(fā)展最困難,虧損最嚴重的時期,國美通過與SAP、HP合作,重新上線了一套據說是當前零售業(yè)最先進的ERP系統,實現了門店單品管理,不僅將財務人員從8000銳減到2000,還將國美變成了一個真正的“實時性”企業(yè),據稱整合后的ERP系統相當于一個數據庫,可以適時看到全國范圍內的任何一家門店賣出了什么產品、誰賣的、誰給了誰、賣了多少錢等信息,倉儲、物流、庫存、財務等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數據都可以適時調取。
時至今日,建立強大的IT系統,實現企業(yè)的信息化對零售企業(yè)非常重要。提到“二房東”的角色,人們往往習慣性地認為,因為長期的聯營使百貨店喪失了經營能力,這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,但缺乏必要的科技手段,缺少必要的數據支撐,你怎么做自營?怎么搞精準營銷?
雖然可能所有的零售企業(yè)都安裝了ERP系統,但系統的功能可能有較大缺陷,不支持單品管理,另外可能沒有與其他的系統打通,形成“信息碎片”,對決策的支撐作用大為降低。
第三,揚長避短,優(yōu)化體驗。
實體店與電商相比,最大的優(yōu)勢在于體驗。網上的東西,照片拍得再好,不能觸摸,更不能試用,根本無從體驗。所以實體店要在這方面下足功夫,揚長避短。
國美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與嘗試。如對一些大店進行改造,打造體驗店,在店內入口顯眼的地方擺放比價機器,默認頁面就是京東主頁。王俊洲說,“與其讓顧客自己回去比價,不如我來幫你比價!”
這一招非常厲害,打到了蛇的七寸,簡直是釜底抽薪:電商最自鳴得意的、也是最大賣點就是低價,如今俺比你還低,你還牛B個啥?
國美的底氣從哪里來?一是前面所說的“包銷定制”,再一個就是如果京東的價更低,它還可以現場降價,原則就是不輕易讓顧客走。俺覺這一策略比蘇寧的“雙線同價、全網比價”高明,所有的價格都向網上看齊,嚴格的說是向網上最低價看齊,你的毛利在哪里?!
在攻敵所長的同時,國美也不忘揚己之長,盡可能地將線下體驗做足做優(yōu)。例如,所有樣機全部使用新機,不僅用于展示,還可實際操作。又如,在音響店里放大片;在銷售電烤箱的地方現烤新鮮糕點,免費供顧客品嘗;把廚房用品區(qū)域裝修一個個風格各異的廚房,以吸引顧客眼球。
這些都值得百貨店、超市店學習。但在價格方面,超市也可以通過大量采購推出爆款,但百貨店現階段似無能為力,因為不掌握價格主導權,但也可以通過做活動來拉低價格,特別是對一些競爭類別、價格敏感的商品。有自營或自有品牌的企業(yè)則可通過自營商品、自有品牌樹立低價形象。
至于體驗,實體零售企業(yè)更是大有文章可做,比國美發(fā)揮的空間更大,例如引進餐飲、娛樂、休閑、文化等體驗業(yè)態(tài),引入吸引眼球、聚集人氣的品類,提供免費的高速wifi,與品牌聯手舉辦明星見面會等等,只要用心去想,辦法多得很。
第四,激勵員工,滿足顧客。
任何轉型、變革都必須落實到一線,只有一線員工不折不扣甚至創(chuàng)造性地執(zhí)行轉型、變革方案,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,畢竟,顧客是不管你轉不轉型,只在乎你的東西好不好,價格便不便宜,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得到滿足。
解放戰(zhàn)爭期間,我軍每逢戰(zhàn)斗前都要召開動員大會,進行戰(zhàn)前動員:同志們,你們家分田分地沒有?分了。蔣介石要把我們的地奪回去,我們能不能答應?不能答應!那就拿起槍來保衛(wèi)我們的勝利果實吧!一時間,人人熱血沸騰,個個如狼似虎,激發(fā)出來的戰(zhàn)斗力非同小可。
國美深諳此道,既重視掌握顧客心理,也重視掌握員工心理,提出“讓每一個營業(yè)員都成為老板”,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勵措施,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。據說在國美,很多營業(yè)員為了銷售好高端機型,把說明書復印了帶回家學習,因為高端產品銷售提陳更高。19000的彩電一個月能賣到3萬臺,連停車場的守門師傅都熱衷于推銷,講得還頭頭是道。這種激勵,蠱惑力簡直勝過了傳銷,快達到了邪教的“洗腦”程度。
蘇寧轉型線上線下同步進行,一體推進,國美轉型先線下后線上,在電商業(yè)務的發(fā)展上極為審慎、穩(wěn)健。結果是前者是線上線下營收“雙降”,后者是線下線上“雙升”,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考。
國美并非不重視電商,在過去數年,也曾使用自有品牌、收購庫巴網以及與第三方平臺合作試水電商。9月3日,國美在線公布了開放平臺計劃,國美在線董事長牟貴先表示,國美在線的目標是在今年底超過蘇寧,它更長遠的目標則是京東。
在精耕實體門店前,國美首先做的是打造強大信息系統;在推出開放平臺戰(zhàn)略前,國美大力度整合了其物流體系,將其從服務部門變?yōu)榻洜I主體,在100座城市推進“一日三達”服務。有人說這是學的沃爾瑪,信息系統、物流體系支撐起了沃爾瑪商業(yè)帝國,即使亞馬遜強勢崛起,沃爾瑪憑借其強大的供應鏈,也未落敗。
國美的電商之路會不會取得線下實體店一樣的成功?現在不好預判。潘石屹說,考慮問題要考慮得短一點,最好不超過一年時間。巨頭尚且如此,吾輩自不敢妄測。不過,國美總裁王俊洲此人非同小可,目標清晰,作風穩(wěn)健,真做起來了也說不定。
對實體零售而言,發(fā)展電商更應審慎,不可盲目投資,特別是想做京東、蘇寧那樣的平臺,可以說是難于上青天。不要看到馬云賺錢了,京東上市了就眼紅心熱,那都是拿錢堆出來的,巨虧之后虧出來的,你既拿不出,也虧不起,還是一心一意地做好線下,搞搞信息化建設、移動支付、微信營銷,靜觀時變。